![]() |
||||
首页 | ABS回料 |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 ABS回料行情 | 关于 |
|
|
|||||
我国塑料制品出口价格同比增长7.6%成品价格普遍上涨瑞银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日前撰文指出,中国企业正在将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成本转移给海外买家。“世界其他地区已经在为进口的中国产品多付一些钱。”支持这一观点的,是海关总署的一组统计数据。该统计显示,今年1—5月份,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特别是制成品价格普遍上涨:塑料制品平均出口价格达到1925.5美元,同比增长7.6%%;电视机平均出口价格达到164.1美元,同比增长96.4%%;摩托车平均出口价格为347.5美元,同比增长9.2%%;自行车平均出口价格为37.7美元,同比增长7.7%%。 环球资源(GlobalSources)9月公布的一份大范围调查结果也称,他们6个月内访问了中国内地741家供应商,70%%以中国内地为基地的制造企业表示,将在未来一年里提高出口价格,价格升幅会被控制在10%%以下。 这似乎并不符合外界对“中国制造”的一贯印象——在过去的20年间,贴着“MADEINCHINA”标签的各式物品流遍了全球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靠的便是“价廉物美”的通行证。对海外市场而言,“中国价格”如同一只旁人无法猜透的魔盒,不管外界行情如何变化,“中国制造”永远能够把任何成本的上涨消化在国际同行看不到的地方,拿出的低价更是令后者望洋兴叹,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出。 但这一“神话”被打破并非是在今年。在2006年10月举行的第100届广交会上,国际买家就吃惊地发现,“中国制造”企业第一次不分行业地全面调高了对外出口的价格,平均涨幅为10%%—20%%。随即,有专业人士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聚区近300家企业进行深入采访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个已经或者正在积极调高产品价格的中国制造商们,正在发生一次划时代的群体性蜕变”。 人们的兴趣在于,“中国制造”此次涨价,究竟是一种在各种成本重压和人民币升值下的短期反应,还是与过去的20年挥手作别?一直被欧美代理商、零售商奉为“全球制造商不可逾越的标志”的“中国制造”,一旦主动调价,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否会削弱?这一举动是“中国制造”神话终结的征兆,还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契机? 在部分企业和专家看来,虽然出口商品单价上升,不排除国际性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等客观因素,“但其中也有企业议价能力提高,产品升级等因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甚至表示:“尽管中国制造业部门在总体上还不具备十足的定价权,但价格谈判能力正在增强,这将成为一个趋势。” 这显然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中国制造”之所以涨价,是因为有了涨价的底气。 |
||||||
"我国塑料制品出口价格同比增长7.6%成品价格普遍上涨"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