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BS回料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ABS回料行情 关于
您的当前位置:ABS回料网首页 >> ABS回料 >> 新经济政策下我国PVC行业的竞争与发展分析
  
推荐

推荐

 

新经济政策下我国PVC行业的竞争与发展分析

    2007年国际、国内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同时我国的环保、节能、减排、差别电价、出口退税调整、加工贸易调整等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执行力度也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来得更猛烈。传统的PVC生产格局正面临新的形势和冲击,传统企业如不能尽快通过技改、创新、改制等手段降本增效、化劣势为优势,将有被淘汰的危险。

    竞争格局分析

    新经济政策接连出台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从2006年9月15日起塑料及其制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从2007年7月1日起,出口退税率再一次从11%降至5%。退税率的下调使得PVC的出口价格需提高400元/t才能维持原有的盈利,对于出口均价在6000元/t的PVC产品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出口价格的上调意味着国际市场份额的缩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次调整对PVC行业的出口将造成较大的冲击。

    此次PVC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抑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电石法PVC难辞其咎;再者,缓和潜在的贸易冲突,自2006年以来,我国低价电石法PVC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导致相关国家开始关注中国高速增长的PVC出口。

    随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于具有成本优势的电石法PVC企业来说,增加出口的难度已相当大,我国完成PVC从净进口到净出口国的转变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从2007年8月23日开始,我国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进出口加工贸易限制,并对限制类商品实施保证金实转台帐制度,涉及的产品以塑料为主。这一重大政策无疑将对整体塑料市场和塑料制品的出口产生重大的影响。

    短期来看,两项政策将直接导致出口企业成本的上升和经济效益的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淘汰出局的困境,中国的塑料进出口将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这对我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产能、产量快速增长

    截至2007年7月,我国PVC生产企业达100余家,总产能为1344.5万t/a,其中乙烯法产能为293万t/a,占总产能的21.8%;电石法产能为1051.5万t/a,占总产能的78.2%。2007年7月我国PVC产能分布情况见表1。

    由于电石法PVC生产技术日渐成熟,生产电石的煤炭资源相比石油资源又具有成本低廉、供应充足的优势,电石法原料路线已占据我国PVC生产的主流地位,而且也是我国近年来PVC产能和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到2007年末,我国PVC总产能可达到1447万t/a,其中乙烯法工艺约占总产能的14%,电石法工艺约占86%。在原油价格高企的前提下,国内电石法PVC厂商具备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国PVC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新建、扩建项目纷纷上马,产能迅速扩大,产量大幅提高。1997~2006年,PVC产能、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2.2%和20%,明显高于同期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增长率。尤其2005年PVC产能、产量年增长率分别高达46.4%和27.5%,2006年则为56.1%和27.0%,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了1080万t/a和824万t,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总量的34%和24%。预计PVC产能高速增长的势头还将维持4~6年,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企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2006年我国90余家PVC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15万t/a(2006年我国主要PVC企业产能见表2),明显高于2005年的11万t/a和2004年的8万t/a。一些扩产、新建PVC装置规模达到20万~40万t/a,企业最大规模为68万t/a。虽然国内企业产能不断增大,但真正形成规模的并不多,目前国内企业中生产能力在20万t/a以上的企业有15家,生产能力30万t/a以上的企业有6家。生产企业众多,产能分布较散,规模效益差,这些都在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企业为提高单釜生产能力,除了普遍采用70m3聚合釜及成套技术外,还开始采用100m3以上的大型聚合釜和成套技术。同时,在工艺技术方案上采用先进的生产配方技术、密闭进料技术、防黏釜技术、新型汽提技术、新型干燥技术和DCS控制技术等,提高了生产装置的自控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降低了原、辅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

    产业重心转向中西部地区

    与其他合成树脂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状况大不相同,近年来我国PVC树脂产业重心逐步向煤炭和原盐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与2005年相比,2006年华东地区PVC产能占全国的比例从23%降低到了19%,而华北地区(主要是内蒙、山西)从40%增加到了43%。预计2006~2008年,国内PVC产能增加量的70%左右将集中在内蒙、河南、陕西、云南、新疆、安徽、四川等7个中西部省区。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为电石法PVC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加之中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为发展电石法PVC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已有多个大型PVC项目在西部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将加速中国PVC行业向规模化发展。不过,相比世界PVC第一大国——美国在进行PVC装置整合后,仅有生产厂13家,装置31套,其总生产能力在下降,集约经营度却在提高,我国的这种分散竞争格局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需求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PVC表观消费量以年均10%~15%左右的速度增长,PVC制品一直以薄膜、人造革、电缆料和鞋类四大系列的软制品为主。目前在各领域的应用比例正在不断变化,软制品消费比例逐年下降,而异型材、管材、板材等主要用作建筑材料的硬制品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预计到2010年仅化学建材业对PVC树脂的需求量将达到200万t;电子电器工业中PVC电缆料、电器连接件以及仪器设备壳体等对PVC的需求量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将达100万t。此外,包装、农业、汽车、医疗、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对PVC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长。

    目前我国PVC消费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两个地区,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江苏等省份的消费合计占全国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其中,广东及福建省市场容量大,但产能不足,进口PVC所占比例较高;华东地区主要PVC生产厂是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氯碱化工股份公司,山东、江苏及浙江省PVC加工业发达,三省消费量约占国内总消费量的34%;华北地区产销基本平衡。今后,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强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兴建,中西部地区PVC的消费量将会不断增多。

    随着我国PVC产能、产量的迅速提升,近几年净进口量大幅减少,自给率明显提高。2006年国内PVC自给率达到89.8%,明显高于其他通用合成树脂的自给率(60%左右),2000~2009年国内PVC生产消费及预测见表3。考虑到进口产品的来料加工因素,目前我国PVC产量已基本能满足国内下游消费需求,具备自给能力。

    原料供应问题多

    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使以乙烯法为原料路线的PVC企业成本继续增加,而以电石为原料的PVC生产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考验。

    1.氯资源烧碱的市场容量制约了氯气的供应,同时制约了PVC的发展。近两年由于PVC需求增长较快,对氯的需求持续加大,带动烧碱产量增加,使得烧碱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同时氯碱失衡的现象也会更加严峻。

    2.乙烯近年来,中国乙烯工业发展较快,但国内石油资源短缺,导致乙烯供应不足,无法满足PVC生产的需求。2005年用于生产PVC的乙烯为71.3万t,仅占全国乙烯产量的9.4%。如果PVC生产全部转为乙烯法,则需乙烯316万t左右,占全国乙烯产量近42%,在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乙烯产能也在不断扩大,但到2010年中国乙烯仍将供不应求。预计2010年PVC消费乙烯量为324万t,约占乙烯总消费量的12%。

    3.氯乙烯单体(VCM)和二氯乙烷(EDC)原油价格持续高位,造成VCM和EDC生产成本压力增大,部分生产商迫于成本压力被迫减产,VCM和EDC价格一直维持高位,这对于国内大部分依靠进口VCM和EDC的乙烯法PVC厂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4.电石2006年我国电石产量1153.95万t,同比增长28.30%。受国家环保整治以及电力价格上涨、能源紧张、生产区域失衡、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电石价格大幅上调,最高时达到了2800元/t,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电石法PVC的成本压力,从而也对PVC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PVC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氯碱工业向规模化、技术化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制约PVC行业进步的一些困扰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近几年,不论是乙烯法还是电石法生产企业都纷纷扩大产能,造成短期内供过于求后又停车限产,形成严重浪费。虽然目前国际市场需求较为旺盛,但盲目竞争使各企业在出口中继续相互压价。由于很多PVC生产企业的趋利性与盲目性,造成行业不健康发展,恶性竞争很难使得我国企业获得出口产品的定价权。

    2.国内PVC产业结构不合理

    电石法制造PVC不仅能耗高而且污染严重,早已被发达国家淘汰,我国也制定出《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等政策以限制其发展。目前,我国的PVC行业被划分入氯碱行业,根据氯碱行业5年规划,电石法PVC比例应小于40%(目前为60%),但由于措施执行不力,电石行业发展势头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低能耗、无污染的乙烯法生产企业的发展依旧压力巨大。

    3.贸易环境的变化和遭遇国外反倾销制裁的风险

    2007年,欧盟REACH法规已正式生效,其中涉及到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产品达到1200多种。由于繁琐的检测手续、较高的检测费用,以及各种环保、科技壁垒,使得我国石化产品向欧盟的出口将面临很大的困境。而一旦出口受挫,本已产能过剩的氯碱产品将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企业生产经营将极为艰难。

    针对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对未来发展思路的梳理,我们提出一些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1.积极应对出口退税率政策

    出口退税的调低对PVC行业今年下半年的运行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出口减少的预期下,PVC价格在今年下半年或将难以维持高位。

    面对利润的可能下降,出口企业可通过加大国内销售力度、提高一般贸易出口价格、开展或扩大加工贸易生产规模等3种方式,达到减损的目的。同时,生产企业应通过适当调整相应产品价格,对产品结构等进行创新调整,节约挖潜、增收节支等措施积极予以应对,做好相关风险准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主动与客户协商提高报价、提高产品议价能力;严把产品质量关,压缩成本。最大限度降低此次退税率下调带来的不利影响。

    2.开发专用、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国内PVC产品以低层通用型产品占据市场主流,而高品质产品、专用产品品种少,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及乙烯法装置的特点,科研开发的重点首先是提高通用树脂的产品质量,同时开发满足不同要求的新产品,有效避开与电石法在低档产品领域的竞争;其次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在健全小试、中试装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试、中试和后加工领域的协同作用,开发市场前景好、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新牌号。

    (1)乙烯法装置生产规模大,特别是采用了无毒的水溶性引发体系,产品批次稳定性高,具有卫生性好、透明性高以及加工性能优良的特点,因此应该通过技术改进充分挖掘乙烯法装置的特点,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2)根据目前市场的情况,有必要在高透明和增韧型树脂的开发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产品多样化,效益最大化。 
   

表1 2007年7月我国PVC产能分布情况   万t/a
区域
产能
 
电石法
乙烯法
合计
华中
151.5
151.5
西南
121.0
121.0
西北
179.0
179.0
华北
239.3
169.0
408.3
华东
266.7
113.0
379.7
东北
40.0
8.0
48.0
华南
54.0
3.0
57.0
全国
1051.5
293.0
1344.5
 
表2   2006年我国主要PVC企业产能   万t/a
企业名称
产能
沧州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29.5
天津大沽化有限责任公司
68.0
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
34.0
江苏江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
中石化齐鲁分公司
60.0
山东博汇集团
22.0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7.0
台湾工业(宁波)有限公司
30.0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
昊华宇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
河南神马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
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
26.0
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26.0
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
32.0
四川省金路树脂有限公司
24.0
合计
458.5
 
表3   2000~2009年国内PVC生产消费及预测   万t
时间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净进口量
表观消费量
2000
238.70
192.40
4.10
188.30
418.30
2001
291.80
250.80
4.10
246.70
534.40
2002
339.20
217.40
1.90
215.50
554.70
2003
400.70
229.20
2.50
226.70
627.40
2004
503.20
200.20
2.00
198.20
701.30
2005
668.16
165.43
13.54
151.89
820.05
2006
823.84
145.17
50.92
94.25
918.09
2007*
950.00
100.00
80.00
20.00
970
2008*
1020.00
100.00
100.00
1020
2009*
1070.00
120.00
120.00
1070
注:*为预测值  
 

"新经济政策下我国PVC行业的竞争与发展分析"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Copyright © 2008  ABS回料网版权所有 | ABS回料 |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 ABS回料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