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BS回料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ABS回料行情 关于
您的当前位置:ABS回料网首页 >> ABS回料 >> 聚酯主要原料PTA的生产技术以及供需情况概述
  
推荐

推荐

 

聚酯主要原料PTA的生产技术以及供需情况概述

   一、前言

  PTA是精对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的英文缩写,常温下外观为白色晶体或粉末,无毒,无味,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PTA是聚酯纤维和非纤聚合物的重要基础原料,PTA的下游加工产品主要是聚酯,也就是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PTA为原料的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着,不仅食品包装中越来越多地应用聚酯材料,而且在医药、化妆品等非食品包装中以及在PBT工程塑料、不饱和聚酯树脂等行业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国内非纤聚合物消费年均增长率近30%。
  
    二、PTA生产技术历史回顾

  早期的PTA生产技术都来源于阿莫科(Amoco)法,阿莫科法本来是美国中世纪公司(Mid—Century)于上世纪的1955年发明,并在科学设计公司试验成功的MC法。1956华阿莫科化学品公司从科学设计公司获得此项专利后,在伊利诺斯州的乔利埃特(Joliet)建成了第一套该法的生产装置,生产粗对苯二甲酸(TA)。经TA酯化法精制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Px高温氧化生产TA(~PPFA直接法)实现了工业化后,阿莫科化学品公司为了生产PTA中间体,即开始对精制方法进行研究。到了上世纪1965年,该公司成功地开发出加氢精制新工艺,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TA精制问题;同时又将工艺过程由原来的间断法改成连续法,至此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阿莫科工艺。PX高温氧化生产TA是阿莫科工艺的核心,世界其它PTA生产技术供应商要突破专利保护,都在此方面进行了创新改进出于加氢技术在化工操作中比较成熟,所以阿莫科法的TA精制一直未有大的改动,现已过无专利保护期。
  
    另外,早在1958年,日本三井石化开始运行世界首套PX液相催化氧化一步法制TA工业化装置。在此后的工业装置上,该公司优化的专有氧化工艺和Amoco的精制加氢工艺组合,形成了三井- Amoco工艺。三井油化技术和Amoco技术在加氢精制工艺方面基本相同,两者最大差异在于PX氧化部分。三井油化技术的氧化温度和压力比Amoco技术要低,一般在185-190℃,压力0.98-1.18MPa。1965年Amoco公司开发了通过钯炭催化剂将粗对苯二甲酸(CTA)加氢精制成PTA的工艺,由此形成了广泛采用的对二甲苯(PX)高温氧化、CTA加氢精制生产PTA的工艺,用于PET等的原料。早期ICI公司与Amoco公司几乎同时将PX高温氧化技术投入生产,但一直到1980年ICI公司才由于技术上的独创而获得专利权。而DuPont公司由于在1998年与ICI合并,从而获得ICI的PTA业务。2004年4月科氏企业(Koch Industries)从DuPont收购了INVISTA,成为聚合物和纤维上下游整合的公司。INVISTA工艺与Amoco工艺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化了PX氧化过程,提高了氧化深度,粗TA中对羧基苯甲醛(4-CBA)含量较低;在加氢精制方面,主要是改进了加氢反应器结构,使反应器的加氢工艺条件得以改善,4-CBA加氢能力得以提高;此外通过PTA重结晶和回收,4-CBA的残留量更少。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成套引进PTA生产装置和工艺,目前已累计引进了十几套,包括了世界上各种主流的PTA技术。PTA生产技术从发明至今短短50年,但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形成数家专利商,但基本被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国内有关高校、设计院、生产企业对PTA生产技术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开发等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PTA生产技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三、PTA生产技术分类

  1.精PTA工艺

  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对二甲苯(PX)氧化成粗TA,再以加氢还原法除去杂质,将CTA精制成PTA。这种工艺在PTA生产中居主导地位,代表性的生产厂商有:英国石油(BP)、杜邦(Dupont)、三井油化(MPC)、道化学-因卡(Dow-INCA)、三菱化学(MCC)和因特奎萨(Interquisa)等。
  
    其实,PTA生产也是技术密集的产业,它涉及化工过程中主要单元技术,反映了当今世界上化学工程及设备领域最新进展。国际上一般以专利和技术贸易作为基本评价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实际上,专利统计数据是国际间进行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
  
    2.优质聚合级对苯二甲酸(QTA、EPTA)工艺
 
  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PX氧化成粗TA,再用进一步深度氧化方法将粗TA精制成聚合级TA。此工艺路线的代表生产厂商有三菱化学(MCC)、伊斯特曼(Eastman)、杜邦(Dupont)、东丽(Toray)等。生产能力约占PTA总产能的16%。 两种工艺路线差异在于精制方法不同,产品质量也有所差异。即两种产品所含杂质总量相当,但杂质种类不一样。PTA产品中所含PT酸较高(200ppm左右),4-CBA较低(25ppm左右),而QTA(或EPTA)产品中所含杂质与PTA相反,4-CBA较高(250ppm左右),PT酸较低(25ppm以下)。两种工艺路线的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均用于聚酯生产,最终产品长短丝、瓶片的质量差异不大。目前,钴-锰-溴三元复合体系是PX氧化的最佳催化剂,其中钴是最贵的,所以目前该方面的一直进行降低氧化催化剂能耗的研究。PTA生产过程中所用TA加氢反应催化剂为Pd/C,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实际上,EPTA同样也是一种PTA产品,只是产品质量指标与PTA略有差异,在应用方面与PTA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生产纤维用或非纤用聚酯中,EPTA完全可用来替代PTA。Eastman(伊斯曼)化学公司的EPTA工艺由粗对苯二甲酸(CTA)生产、聚合级对苯二甲酸(EPTA)生产和催化剂回收三部分组成。EPTA工艺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对二甲苯在醋酸溶剂中用空气在液相催化氧化,进料混合物(对二甲苯、醋酸溶剂和催化剂)与压缩空气混合,并连续进入在中温下操作的鼓泡塔式氧化反应器,生成的CTA用溶剂回收系统的贫溶剂去除杂质。CTA再在后氧化单元中提纯为EPTA,因而大大减少了对苯二甲酸中的主要杂质—— 4一羧基苯甲醛(4一CBA)、对甲基苯甲酸(P—TA),EPTA从溶剂中分离和干燥。悬浮固体作为CTA残渣被分离去除,在流化床焚烧炉进行处理。可溶性杂质从滤液中除去,然后溶解的催化剂用于循环。该工艺加工步骤较少,与缓和氧化技术相结合,投资和操作费用较低。该工艺在欧美和亚太地区已建有工业装置,Lurgi、Eastman和韩国SK化学品公司合作为我国绍兴华联三鑫石化公司建设的60万吨/年EPTA装置也于2005年3月顺利投产。这套装置投资25亿元,于2003年3月10日正式动工建设。据Lurgi公司介绍,该装置设计EPTA 产能为66万吨/年其生产规模的经济性更好。与传统PTA工艺比较,该工艺步骤少,简化了操作,提高了可靠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装置总投资费用较采用传统PTA技术的同规模装置下降约25%-30%。
  
    四、PTA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1.世界PTA市场供需情况
  
    PTA作为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近十几年来需求量和产量都得以迅猛发展,下表1是2000年-2010年世界PTA的产能、产量及预测。

表1  2000年-2010年世界PTA产能、产量及预测  单位:万吨/年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生产能力 2381 2498 3041 3442 4247 4411
产量 2025 2282 2800 3102 3535 3913
消费量 1946 2262 2668 3053 3463 3885

   回顾上世纪80年代,世界PTA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欧洲和沙特等地区。进入上世纪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聚酯生产中心向亚洲转移,全球PTA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1990-2003年间,全球新增的PTA生产能力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PTA生产能力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39.5%提高到2003年的70.8%,比例增加了31.3%。但到2012年,这一比例将降至20%。同期位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的产能比例将从45%上升至57%。由此可见,到2012年,东亚地区的产能将达到发达国家产能总和的3倍左右,表明东亚地区将成为全球PTA产能的重心。
  
    2.我国PTA市场供需情况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DMT和PTA生产装置,目前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聚酯原料处在发展的初期,且全部为DMT产品。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先后引进了十多套PTA装置,同时化纤行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到上世纪末PTA产能已达210万吨/年。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外企以及民企大量进入PTA领域,国内PTA行业呈现出齐头并进、超常发展的趋势,大量资本投资于PTA装置建设,到2005年末,国内PTA产能已经迅速增加到670万吨/年,下表2为国内PTA产能、产量及预测情况。

表2   国内PTA产能、产量及消费预测情况 单位:万吨

年份 产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自给率,%
2002 330 245 430 -- 675 36.4
2003 438 395 455 0.4 850 46.4
2004 483 443 572 0.6 1014 43.6
2005 670 565 649 0.05 1214 46.5
2006 945 670 701 -- 1370 48.9
2007 1215 1050 480 -- 1530 68.6
2008 1545 1280 420 -- 1700 75.3
2010 1600 1390 400 --- 1800 80.6

  根据预测可以得出,我国PTA需求量直到2009年仍有较大缺口,每年仍需大量进口。但随着国内PTA产能的逐年扩大,其进口量在2005年达到最高峰,随后将开始下降。截至2006年5月我国大陆PTA装置共14套,其中中国石化拥有7套装置,产能673万吨/年。目前国内在建PTA装置有5套,其中包括中国石化福建炼化70万吨/年和金陵石化60万吨/年以及江苏仪征化纤扩建的100万吨/年产能等等,共计新增加产能300-400万吨/年左右。
  
    五、结束语
  
    近年来,PTA的需求和生产的迅猛发展也给中国PTA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都纷纷加入建设或者扩建PTA项目的行列中去,由于PTA的产能发展实在太快,未来难免也会遇到如同下游聚酯产业链一样问题,那就是其产品是否真正出现过剩现象?市场竞争将更加严峻。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降低成本也是提高竞争力的快速反应战略,因此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开发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PTA生产成套技术,降低产品的物耗能耗和成本,加大国产加氢精制钯炭催化剂的市场占有率,深入研究PX氧化Co-Mn-Br催化剂和开发新型无卤素催化剂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PTA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聚酯主要原料PTA的生产技术以及供需情况概述"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Copyright © 2008  ABS回料网版权所有 | ABS回料 | 出售ABS一级回料粒子 | ABS回料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