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我国PC开发研究又有新突破
我国万吨级“酯交换法”PC连续缩聚新工艺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PC生产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为我国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建立万吨级PC生产装置奠定了可靠基础。
据了解,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对PC进行研究开发工作,几乎与世界同步,“光气”和“非光气”两种方法都做过较多的研究。但由于多种原因,多年来在PC生产技术上未有重大突破,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九五”期间,国内需求旺盛、市场缺口很大,国家加强了PC生产技术开发力度,由四川绵阳的晨光化工研究院承担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00-1000吨/年酯交换法PC连续缩聚新工艺工业性技术开发”。晨光于1998年完成了百吨级中间试验,结果被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评估委员会评定为A级。1999年又建立了千吨级连续化试验装置,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解决了缩聚反应器和高温负压下连续输送粘稠物料及其在反应过程中传质传热等技术关键,生产装置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生产出了合格的PC树脂,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并求取了万吨级生产装置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参数。同年,万吨级“酯交换法”PC生产装置又被列入国家计委、科技部颁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和国家经贸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晨光通过攻关,万吨级“酯交换法”PC连续缩聚新工艺于2000年4月通过了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这一成果缩短了我国PC生产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利用我国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建立万吨级PC生产装置,对缓解我国目前十分尖锐的供需矛盾,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和价格垄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
|
"我国PC开发研究又有新突破"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